信钰证券_实盘炒股配资开户_实盘股票配资平台
你的位置:信钰证券_实盘炒股配资开户_实盘股票配资平台 > 实盘股票配资平台 > 投资加杠杆 曹芳与正力新能: 上市征途的五重困境 | |万字长文
投资加杠杆 曹芳与正力新能: 上市征途的五重困境 | |万字长文
发布日期:2025-02-18 15:44    点击次数:185

投资加杠杆 曹芳与正力新能: 上市征途的五重困境 | |万字长文

投资加杠杆

题要:曹德旺胞妹曹芳创办的正力新能,能否成功上市,主要看她是否能走出五重困境。

出品:华祥名财经全媒体

近日,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力新能),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这一举动再次将其上市之路拉回大众视野,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这家企业于2024年7月26日的首次申请已经失效后,时隔六个月,正力新能更新招股书后再次闯关。

作为一家致力于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正力新能自成立以来便备受瞩目,其发展轨迹一直牵动着投资者和市场的神经。

此次二次递表,看似是其上市进程的延续,实则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且关键的问题,亟待我们深入剖析。

曹德旺胞妹曹芳创办的正力新能,能否成功上市,主要看她是否能走出以下五重困境。

一重困境:持续亏损与盈利难题

公司坐落于江苏常熟,这里良好的产业环境为正力新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正力新能宛如一颗迅速升起的新星,在动力电池领域崭露头角。2019 年,正力新能正式成立,自诞生之初,便怀揣着在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开疆拓土的宏伟愿景。

成立后,正力新能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迅速在行业中站稳脚跟。2022 年,正力新能完成了 24 亿元人民币 A 轮融资,众多知名机构纷纷入局,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

这些资金成为了正力新能技术研发、产能扩张的有力支撑,推动着公司不断向前发展。在业务扩张方面,正力新能不断拓展自身的版图。其产品涵盖了电芯、模组、电池包、电池簇、电池管理系统的一体化方案,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等多个领域。一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正力新能便与一汽红旗、广汽传祺、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等众多大型央国企、造车新势力以及跨国领先整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这些企业核心车型的电池产品供应份额持续提升。

正力新能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上市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自2019年成立以来,尽管营收呈现增长态势,但始终未能摆脱亏损的困境。

招股书披露,近四年来,公司持续亏损近30亿元:

业绩方面,正力新能在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八个月中,分别实现营收14.99亿元、32.90亿元、41.62亿元及28.58亿元,同期毛利分别为3018万元、-2.9亿元、2.08亿元及3.54亿元,不过公司仍处在亏损当中,同期分别亏损4.02亿元、17.20亿元、5.90亿元及1亿元。

企业初期在产能和产品研发上的大量前期投资,使得回报周期拉长,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预期,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

相关数据表示,正力新能的毛利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为11.9%,而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则高达26.9%。低毛利率意味着正力新能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可能会限制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由于产品售价下滑,成本压力如山,连续的亏损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备受质疑,也给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成本控制方面的难题,也是导致正力新能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技术和产品开发、扩大产能方面,正力新能投入了大量资金。2021 年至 2023 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 2.21 亿元、3.29 亿元、4.24 亿元 ,这些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使得公司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正力新能源的产能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一个产品上的比例较高,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是正力新能面临的一大挑战。

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价格近年来波动剧烈。2019 - 2022 年,关键锂资源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尽管 2023 年有所下跌,但价格波动仍直接影响正力新能的销售成本。由于企业根据原材料价格波动调整电池产品售价,因此收入也受到原材料成本波动影响。正力新能的原材料成本在动力电池的总体成本中占比最大,2021 年至 2024 年一季度,该公司原材料成本分别占据总销售成本的 77.7%、71.7%、73.8% 及 76.5% 。这种原材料价格的风险是系统性的,部分销售合同中,企业收取的价格不因原材料价格波动而变动,若无法将原材料成本变动分摊给产业链上的其他位置,利润率受波及几乎是必然趋势。正力新能在招股书中坦言,如果未能对产品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作出适当回应,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对正力新能的财务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动力电池市场中,众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策略,这使得正力新能源的产品售价受到压制。而在成本难以有效降低的情况下,售价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利润的减少。例如,正力新能的 BEV 电池产品在 2021 - 2024 年间,平均售价显著下降,2024 年 1 - 8 月已降至 0.35 元 / Wh,PHEV 电池的平均售价也有不小程度的下跌,这无疑给企业的利润空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从其主要产品来看,BEV 电池及 PHEV 电池产品的平均售价下滑明显。2021 - 2023 年,BEV 电池的平均售价分别为 0.69 元 / Wh、0.85 元 / Wh 和 0.48 元 / Wh ,到了 2024 年 1 - 8 月,更是下滑至 0.35 元 / Wh;PHEV 电池产品的平均售价也从 2022 年的 3.59 元 / Wh 下滑至 2024 年 1 - 8 月的 0.81 元 / Wh 。这种持续的价格下滑,直接压缩了正力新能的利润空间。

正力新能方面表示,亏损主要源于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大方面的巨大支出。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电池行业,技术创新是立足之本,产能规模则决定了市场份额。然而,正力新能目前产能尚未实现规模效应,也导致销售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正力新能期望在 2025 年扭亏为盈,2026 年前实现总产能 50.5GWh,但就目前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环境而言,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正力新能否成功化解财务困境,在上市后实现业绩逆转,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二重困境:市场竞争:产能过剩与份额争夺

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正力新能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作为行业内的巨头,凭借其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广泛的市场份额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其产品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表现优异,得到了众多车企的认可,与特斯拉、宝马、大众等国际知名车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占有率长期名列前茅。

比亚迪则凭借其在电池技术和整车制造方面的双重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 “刀片电池”,以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等特点,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搭载 “刀片电池” 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销量可观,进一步提升了比亚迪在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

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集中度高,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正力新能源虽然在2024年上半年的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九,但市场份额仅为1.61%,与头部企业差距较大。

相比之下,正力新能源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市场份额仍相对较低。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统计,2024 年 1 - 6 月,正力新能的整体市场份额为 1.61% 。在技术研发方面,正力新能虽然也在不断投入,但与行业巨头相比,研发投入的规模和技术积累仍存在差距。这使得正力新能在产品性能和成本控制上难以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力新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市场,加强与客户的合作,提高市场份额。然而,这些举措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正力新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突围的难度较大。

此外,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预计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规划产能将远超实际需求。这不仅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还可能引发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曾表示:“市场的淘汰在加速,动力电池企业从 2020 年到现在每年都在淘汰,到今年底可能不会超过 40 家,明后年仍然是加速淘汰出清的阶段。” 在这场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正力新能要想突出重围,必须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新能源产业曾被视为一片充满无限潜力的蓝海。作为电动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需求曾被认为会持续强劲增长。然而,当下动力电池行业却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沼,这一现象不仅深刻影响着整个行业格局,也给行业内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力新能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计,国内动力电池产能明年将达到 3000GWh,但行业需求只有 1200GWh。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表示,2025 年国内对动力电池需求约 1000GWh,但现时动力电池行业的规划产能已达 4800GWh。巨大的产能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清晰地展现出当下动力电池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现实。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众多企业看好新能源产业的前景,纷纷入局,大量资本涌入使得产能迅速扩张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不断加大产能投入,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局面。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正力新能面临着来自同行和下游车企的双重竞争压力。同行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价格战不断升级,正力新能也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以维持市场份额。同时,多家车企为了降低成本、保障电池供应,开始自建电池厂或寻求备用供应商,这使得正力新能源的客户资源面临被瓜分的风险。

正力新能的产能利用率较低,远低于其设计总产能。这意味着公司在现有产能上并未实现充分利用,而计划中的产能扩张又可能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风险。

此外,随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日益凸显,持续激进的产能扩张策略可能并不明智。正力新能源需要谨慎评估市场需求和自身实力,制定合理的产能扩张计划。

对于整个新能源产业而言,产能过剩虽然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自我调整和优化。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留下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将有助于推动新能源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正力新能否抓住机遇,实现破局,我们拭目以待。

三重困境:客户集中度与供应链的双重挑战

正力新能的客户集中度较高,这一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愈发凸显。

从 2021 年至 2023 年及 2024 年前 8 个月的数据来看,正力新能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89.1%、90.4%、77.8% 和 86.7% 。其中,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55.2%、29.3%、28.3% 及 26.0%。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正力新能的营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少数几个大客户。

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使得正力新能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大客户的订单出现波动,公司的营收和利润都将受到直接冲击。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保证其大客户的业务不会发生变化,正力新能也不例外。

2022 年,正力新能遭遇了大客户变动带来的沉重打击。当年,其第一大客户 (疑似威马汽车)因业务经营发生重大不利变动,取消了对正力新能源的 BEV 三元电池采购订单。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对正力新能的业绩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受此影响,正力新能的三元电池销量从 2022 年的 2.9GWh 降至 2023 年的 1.5GWh,三元电池收入从 26.3 亿元降至 14.5 亿元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公司不得不计提应收账款减值 6.0 亿元及存货减值准备 4.2 亿元,累计减值 10.2 亿元。2023 年,公司甚至将这批存货作为降级品以较低价格出售给其他客户,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此次事件导致正力新能的亏损大幅扩大。2021 年至 2023 年,正力新能分别亏损 4.0 亿元、17.2 亿元、5.9 亿元 。2024 年前 8 个月,正力新能亏损 1 亿元,尽管与 2023 年同期相比亏损有所收窄,但大客户变动带来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公司。在招股书中,正力新能也坦言,预计 2024 年公司将继续录得净亏损,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订单取消等因素影响。

这次事件不仅对正力新能的营收和利润造成了冲击,还对公司的存货管理和生产计划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订单的取消,公司原本的生产计划被打乱,不得不重新调整生产节奏,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公司在市场上的声誉受损。

正力新能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较高,这种集中的采购策略使得正力新能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议价能力较弱,难以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时获得更有利的采购价格。

过度依赖少数供应商还会带来供应中断的风险。一旦某一主要供应商出现生产问题、供应短缺或其他不可预见的情况,正力新能的生产计划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交货能力和客户满意度。如果供应商因自身经营问题无法按时交付原材料,正力新能可能会面临生产线停工的风险,这不仅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还可能影响公司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在市场拓展方面,正力新能不断优化客户结构,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公司积极与更多的车企建立合作关系,除了现有的一汽红旗、广汽传祺、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等客户外,还在持续拓展新的客户资源。同时,正力新能加大在储能、航空等领域的市场开拓力度,其储能和船舶动力电池产品主要为磷酸铁锂电池产品,航空电池产品主要为高镍半固态锂电池产品 。

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正力新能是否能够分散市场风险,值得观察。

四重困境:技术迭代的紧迫性

动力电池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正力新能源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虽然持续增加,但与行业龙头相比仍显不足。

虽然正力新能在报告期各期研发投入呈持续增长趋势,2021 - 2023 年的年复合增速为 38.51% ,但其研发费用率长期保持在 10% 以上,在可比公司中位列第一。然而,高研发投入并未带来相应的技术突破和市场优势。与头部企业相比,正力新能在研发团队规模、研发设施、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头部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人才储备,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能够快速将研发成果应用到产品中,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

以2022年为例,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为5.8%,而宁德时代同期研发投入占比达到7.5%。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投入金额上,更反映在技术储备和专利数量上。

专利布局是衡量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指标。截至2023年6月,正力新能拥有有效专利387项,其中发明专利仅占35%。相比之下,行业领先企业拥有数千项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这种技术储备上的差距,使正力新能在产品性能、成本控制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

技术迭代速度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劣势。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技术的突破,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正力新能现有的技术路线能否适应这种快速变化,将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正力新能,作为行业内的一员,正奋力冲刺港股上市。然而,在其上市之路上,技术迭代的紧迫挑战尤为突出,与中国头部同行相比,也存在着诸多弱点。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正力新能在转型过程中似乎未能跟上行业发展的节奏。其产品结构从以 NCM 三元电池为主逐渐向 LEP 磷酸铁锂电池转型,但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21 - 2024 年第一季度,正力新能动力电池的平均售价从 0.69 元 / Wh 降至 0.56 元 / Wh,这或许反映出其产品在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上的不足。

相比之下,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的电池技术和产品,提升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以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都在市场上获得了高度认可,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正力新能与之相比,技术创新的步伐明显滞后。

虽然公司在电池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磷酸锰铁锂、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与行业领先企业相比,在技术研发速度和技术储备方面仍存在差距。在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正力新能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技术研发进展相对较慢。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正力新能不能及时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满足市场对电池性能的需求,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行业技术变革的速度极快,研发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正力新能的研发工作无法取得预期利益,不能及时跟上快速的技术变革及不断发展的行业标准,那么其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将受到严重负面影响,进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的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明显,截至 2024 年 8 月 31 日止八个月,市场前十的制造商所占装机量接近 96.9% 。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正力新能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但从正力新能源的现状来看,其经营现金流状况并不理想,这可能会限制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尽管从 2021 - 2023 年,正力新能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2.21 亿元、3.29 亿元、4.24 亿元,呈稳中有增的态势 ,但面对快速发展的行业和强大的竞争对手,这样的投入是否足够,仍有待观察。

正力新能上市,如何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突破技术迭代的瓶颈,将是其面临的关键问题。

只有不断创新,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动力电池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正力新能够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功应对技术迭代的挑战,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重困境:曹芳能否跨越重重障碍?

正力新能的发展,离不开其背后的核心人物 —— 曹芳。

曹芳,这位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的胞妹,在正力新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在福耀玻璃任职多年,积累了深厚的行业资源和管理经验。从福耀玻璃离职后,曹芳毅然投身于新能源电池领域,带领正力新能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程。

曹芳,这位在商业领域崭露头角的女性,有着独特而精彩的创业经历。1997 年,39 岁的曹芳加入已经创立十年且上市四年的福耀玻璃担任董事,开启了她在汽车玻璃行业的职业生涯。在福耀玻璃的岁月里,曹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公司的核心管理层成员。2011 年 2 月,53 岁的曹芳被委以副总经理的重任,主管商务工作,在这个重要岗位上,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商业智慧,为福耀玻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 年,还在福耀玻璃任职期间的曹芳,与同样来自福耀玻璃的高管陈继程共同成立了常熟新中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同年,新中源创投与丰田合资创立了新中源丰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为丰田的混动、插混车型提供电池系统,曹芳担任新中源丰田董事长。这次合作是曹芳在电池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也为她日后的创业之路埋下了伏笔。在与丰田合作的过程中,曹芳深入了解了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积累了宝贵的行业资源和技术经验,让她看到了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巨大潜力。

2014 年 4 月,曹芳因个人年龄原因从福耀玻璃副总经理岗位离职。但退休生活并没有消磨她的斗志,56 岁的曹芳毅然决定再次踏上创业之路,开启人生新的篇章。2016 年 4 月,陈继程也从福耀玻璃离职,与曹芳携手在常熟成立了正力投资,专注于电动汽车核心部件领域的投资。正力投资借助常熟在动力电池上游核心原材料供应充足等独特优势,在常熟先后投资了三家公司,分别是正力新能源、正力芯控和塔菲尔新能源 。其中,塔菲尔新能源由宁德时代一批老员工创立,专注于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在行业内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

2019 年,正力投资斥资 1.6 亿元投资塔菲尔,双方合资正式成立正力新能。这一举措标志着曹芳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布局正式成型,正力新能承载着她的创业梦想和对新能源未来的期望,开始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入股塔菲尔后,正力新能发展迅速,9 个月后就跻身中国动力电池 20 强,成为锂电行业的后起之秀。2020 年 1 月,塔菲尔排名第 8 位,首次挤进国内前十大动力电池厂商。2020 年 5 月,正力投资以 10.8 亿元拿下塔菲尔的控股权,进一步巩固了正力新能在行业中的地位。

曹芳作为正力新能的董事长,其领导力和决策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力新能源的赴港上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在这一过程中,曹芳必须充分认识到潜在的隐患与挑战。市场竞争加剧、政策风险、财务透明度和合规风险、资本市场波动以及品牌与市场信任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对公司的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正力新能需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确保上市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正力新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未来,正力新能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力新能需要在拓展客户、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投资者和市场也将持续关注正力新能在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时的表现,期待其在锂电行业中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我们期待曹芳主导下的正力新能,能够成功跨越重重障碍,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投资加杠杆,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完)



上一篇:手机股票可以配资吗 中策橡胶成功过会, “并购狂人”仇建平或手握四家上市公司
下一篇:怎么炒股加杠杆 金桥信息: 拟将回购股份价格上限由 13.94 元/股调整为 22.00 元/股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信钰证券_实盘炒股配资开户_实盘股票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